【維穩市場】疑有人造市 人行罕見就降準謠言報警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4/02 14:59

最後更新: 2019/04/02 16:18

分享:

分享:

人民銀行旗下《金融時報》今日發布時評稱,針對3月29日(上周五)傍晚一則假冒新華社記者發布的「4月1日起降準」的謠言,人行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機關,請就此次編造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。

因「有人短期做多 長期做空」

據內地第一財經報道,接近人民銀行人士透露,由於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聯動性越來越強,「有人短期做多、長期做空」或許是人行態度如此堅決的原因。

上述人士說,接下來,人行會多加強事前提示提醒,防止老百姓被謠言左右,從而影響市場穩定。

上周五有傳言稱人民銀行自4月1日起降準0.5個百分點,人行有關人員深夜向內地媒體表示,降準傳聞的消息不實。

《金融時報》文章指,無論發布謠言出於何種動機,其後果不可小覷。如果是出於主觀故意,這行為已經越過法律邊界;這樣玩笑也開不得,而且同樣需要承擔開玩笑的法律後果。原因是類似的傳言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異常波動,甚至會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。

金融時報:謠言給金融穩定構成威脅

文章提到,過去這些年,金融市場上出現的虛假信息編造傳播事件並不在少數,有時一條短消息就能造成市場驟然震盪。 2013年6月「錢荒」、2015年「股災」期間,越是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,越能看到各種謠言「推波助瀾」,加劇市場恐慌、踩踏和風險擴散,影響十分惡劣。

文章指,即使一些「傳言」最終被證明是謠言,但已給金融市場造成嚴重影響,一部分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也已因此損失了真金白銀,更有甚者給金融穩定構成威脅,而造謠者或許已經從中漁利,趁機撈上一把。

「在金融市場上,信息太重要了。可以說,信息就是金融市場交易的神經。」文章指出,市場各方正是基於信息進行定價和交易。信息真實、準確、完整,傳播及時、公平、有序,是市場公正、公平運行的基石。基於違法違規形成的信息失真、內部信息等,都是導致金融犯罪、腐敗尋租等損害市場公平、公正的根源。

近年來,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加大了對編造傳播金融虛假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。例如,根據證監會通報的情況,2016年以來證監會共辦理相關案件17起,依法做出行政處罰13起,對「同花順」網絡及曾改雄、曹磊等人製造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進行了嚴肅查處,其中兩起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查處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